beat365·(中国)唯一官方网站-正版Best App Platform
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走进beat365正版网站唯一官网app > 组织架构

明清之际普济圩桑田

发布时间:2013-07-02 23:27:54 信息来源:未知 浏览:1205 次
【字体大小:
  明、清之际的普济桑田,西起枞阳的王家套,东抵无为之土桥,时为长江中下游的第一粮仓。广袤的普济桑田,撑起了当年皖江北岸徽河镇的一派繁华——这里上达九江、安庆,下接南京、芜湖,舒城、庐江商贾流连云集。 
 
 
   普济没于泽国,徽河归于灰河,沧海桑田之变,恰恰一个世纪。
 
   清道光29年(1849年),长江奇水,桑田浸没,屋舍尽毁。
 
   《清史纪事本末》载:“夏四月,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湖广大雨五旬,余水骤涨,田尽没。水之大,为百年所未有。”安徽巡抚王植奏称:“安徽省本年自春徂夏,雨水过多,江湖增涨……半月以来,大雨如注,连宵达旦。兼之上游诸水下注,来源甚旺,江水较上年盛涨之时,尤大尺许。”桐城、无为等“州县纷纷禀报,圩堤坝埂均被漫溃,田庐漂没……”重灾的桐城县,“节次大雨,山洪奔注,水势浩瀚,田庐尽在水中。”
 
   天灾之后,太平军兴起。普济圩恰处太平军的天京与安徽省会之间,连年的战祸,水底的普济桑田,终于莲苇茂盛,鱼鳖横行
   普济生民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水深火热之后,迎来辛亥革命后的民国。安徽都督柏文蔚,此时意欲复垦普济,泽惠民众。因遭袁世凯免职,讨袁失败,柏文慰在安徽政坛几乎是昙花一现,普济桑田梦想,随风而逝。
 
   再过了10年,许世英主政安徽,倡议修复普济圩。不久,许世英亦匆匆去职,普济桑田计划再度搁浅。此后的10年间,30万亩的普济圩,民间自发圈筑的,只有王家套附近的千亩孙家小圩。
 
   普济圩今天的框架规模,起于吴忠信的大手笔圈定。吴于1932年任安徽省主席,他命省建设厅编制普济圩修复计划,动用救灾款物修复了王家套至土桥的江堤,并拟报中央财政拨款修筑内河防洪堤。但吴忠信不久调离安徽,此后的二十余年,走马安徽政坛的,多是鱼肉百姓的非皖籍政客,普济圩修复计划无人问津。加之日军侵入,普济沦为战场,水圩一役,地方军民遇难700。此间民生凋蔽,普济弥荒。
 
   普济圩的桑田梦想,抗战之后险成现实。1946年,经国民党中央任职的周鼎珩(周潭镇人)不懈努力,柏文蔚、许世英、吴忠信三大元老人物的鼎力支持,普济垦殖社成立并投入实质性工作,重点是修筑内河防洪堤(今横埠河后河)。1947年清明节,工程开工,岁末进入青山一带(今陈瑶湖镇高桥、花山村),因涉及地方周氏祖坟,工程停工。待争议解决,1948年夏汛已至,工程不得不停。汛期结束,渡江战事迫近。次年,普济垦殖社事务草草交与芜湖市人民政府接管。
 
   普济桑田浸没的一百年间,江山经此世变,人民水深火热。新中国成立后,旋即展开围湖造田的,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农垦五师。这些最终血尽朝鲜的英勇男儿,在这里开出了第一犁新土——是为普济圩国营农场的前身,普济圩重现桑田的后话。(陈普)
 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
XML 地图